7月24日,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跨越300公里山海,在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党群服务中心为当地儿童送上两份特殊礼物:一场“救命课”——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学,一场“书香宴”——读书分享会。20余名孩童在红马甲志愿者的引导下,既学会了“生命的拥抱”,又在故事里看见更大的世界。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张睿摄
生命教育课:童手比划“生命的拥抱”
“如果小伙伴被糖果卡住喉咙,要像这样从背后抱住他!”实践团队长丁鑫棚化身人体模型,生动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要领。一旁的孩子立刻举起手:“老师,我能试试吗?”他踮脚抱住志愿者,小脸憋得通红,惹得全场大笑。
最动人的是一位7岁的回族女孩。她攥着志愿者的衣角小声说:“我弟弟上次吃花生被卡住,差点喘不过气……”话音未落,实践团成员已蹲下身,用布偶演示急救步骤。“回家我要教给爸爸妈妈!”小女孩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图为丁鑫棚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要领 张睿摄
书香毡房:回族孩童的“故事漂流”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实践团搬来整箱绘本。志愿者田晏玮翻开《我的家乡在陇上》,指着插图问:“你们知道吗?我们的黄河水,就是从这样的山里流出来的!”突然小女孩举手:“老师,我会唱‘花儿’,我唱给你听!”童声清亮的民歌,让读书会变成了文化小课堂。
“这本书里的女孩,和我妈妈一样戴头巾!”小男孩指着绘本里的少数民族角色惊呼。实践团特意选择的双语读物,让孩子们在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图为田晏玮带领小朋友阅读 张睿摄
童言童语:我的“两个第一次”
“今天我第一次知道,急救能救人命!”
“我第一次读完一整本故事书,原来山外面有这么多朋友!”……
在心得分享环节,孩子们举着亲手画的“成长地图”,用稚嫩的笔迹写下“第一次”。实践团将这些“童言”装进玻璃瓶,埋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树下——“等你们长大,再来看看今天的自己”。
图为小朋友分享阅读心得 张睿摄
定格成长:红马甲与彩色童年的夏日合影
活动尾声,实践团与孩子们在“学好说好普通话”的横幅前合影。镜头里,红色马甲与孩子们的七彩服饰交织,大家挥舞着自制的五星红旗,满是笑脸,定格成夏日最温暖的画面。
据悉,实践团后续将聚焦峡门回族乡留守儿童群体,围绕“思想引领、文明生活、身心成长、科技创新、快乐学习、艺术素养、文化传承”七大主题,开展系列关爱行动。正如实践团队长丁鑫棚所说:“300公里是地理的距离,但当孩子们攥住我们的手说‘明年还要来’,我们知道,青春与乡土早已零距离。”